受歡迎的企業文化的生命力 戰略化企業文化落地
這種情況在今天的北大、清華等校尤為明顯,數典忘祖莫甚于此,也莫過于此時。在香港《遠東經濟評論》6月10日一期中《意義重大的思想》一文,作者為該刊總編邁克爾,他在文中舉引英國當代哲學家克拉克認為西方自由市場原理源于《道德經》:雖然在進入工業時代的時候中國可能是落后于歐洲了,但是中國對現代的歐洲經濟思想的貢獻是巨大的。在一個較早的時代,當歐洲處于啟蒙運動的痛苦分娩中的時候,擺脫了幾個世紀中央集權官僚統治的中國被認為是比較開明的。自由市場經濟的基本思想是在中國人理論的幫助下,由十八世紀中葉的耶蘇傳教士得出的。人們把創立現代自由市場經濟原理歸功于偉大的蘇格蘭經濟學家亞當·斯密于1776年發表的《國富論》。而一位醫生出身的法國哲學家的名氣相對比較小,他在凡爾賽朝廷統治時期擔任貴族家庭教師的時候使斯密得到啟發。是弗朗索瓦·魁奈于1758年杜撰了自由放任一詞。他屬于稱為自然法則政治論者的一個知識分子集團。他們認為,政府政策不應干涉經濟自然法則的運行。據當代英國哲學家約翰·詹姆士·克拉克說,這些思想的來源是《道德經》–被認為是中國半神話性的哲學家老子所著的道教基本經文。給明朝末年和清朝初年到中國旅行的人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高度的組織性、政府的很少干預,以及這一結合所產生的范圍廣泛的經濟自由和高效率。他們的中國東道主對他們說,這種狀態接近于老子的無為理想:按照這一思想,明智的統治者懂得,治國的最佳途徑是不干預。道教主張無為而治。對于在努力擺脫封建主義最后遺痕的歐洲人來說,中國君主專制制度的相對先進性是很吸引人的??蔚娜缱砣绨V使他在當時被稱為歐洲的孔夫子。法國人把無為這一概念翻譯成laissez-faire。
首先要認識到,企業中雖然有許多人,但就其身份講只有三個“人”;所有者、經營者、勞動者。這三者人數不同,地位和作用也不同。它們之間的關系是企業內部的主要關系。處理好這三者關系需要遵循20字的基本原則:各就各位,各行其道,各盡其責,各得其所,有機整體。第二個要點,要抓住企業、社會、消費者三者一致性。企業是一個經濟實體,是一個謀求利潤的單位。就全社會的角度看,它的經濟效率也必須在有利于社會的前提下獲得。從企業自身看,它存在和發展的最重要的條件,就是廣大消費者對它的信任。因此,企業所追求的必須是企業、社會、消費者三者利益的一致,必須是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三者的一致。許多名牌企業在企業文化建設中都注意到了這一點,例如海爾的口號是“真誠到永遠”,長虹的“以產業報國為已任”,TCL的“為消費者創造價值”等等都屬于這一類的理念。第三個要點,堅持實和虛的一致性,注意虛實之間的良性循環。一方面要善于從企業的實際中造就和升華出企業文化;一方面也要善于把企業文化作為企業發展的重要動力。離開企業的發展搞企業文化,既沒有源泉,也沒有實際的意義。
現在的社會是一個現實的社會,很多老板可能是由于太現實了,只顧自己在事業上的成就,而忽略了員工在企業的成功,我認為有必要與企業的領導人探討一下:企業和個人成功的同時。一定不要忽略員工的成功。因為只有員工的成功才能創造出企業的成功,只有員工的長期成功,企業的成功才能長久。如果沒有員工在工作中的出色表現,那么,企業也就不會有上佳的表現。企業的任何成功都是建立在員工工作中的點滴成功積累起來的。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瞬間成功,而是員工長期的工作的成功。因此,總裁或企業的領導人有必要與員工一起成功,領導人與員工一起成功,成功的不只是給員工帶來經濟上的利益,更重要的是為員工搭建在企業有限資源的前提條件的個人成長平臺。例如,聯想的柳傳志給郭為和楊元慶搭建的舞臺就是很好的例子。當然,也并不是每一個企業都具備聯想的實力和平臺,也并不是每個企業的領導人都能象聯想的柳傳志一樣有眼界、有胸懷、有魄力和培養下屬的耐心和勇氣。說這話并不是要求每一位企業領導人都象柳傳志一樣的去培養員工與自己一起成功,只是想借此提醒企業領導人,在自己成功的同時一定要著眼于企業長遠成功。只有著眼于企業長久發展的企業和領導人,才有可能與員工一起成功,除此之外,別無它選。企業的成功光靠一個領導者是很難成功的,靠的團隊的成功。而團隊的成功靠的是一個共同的目標,共同的理念,同心協力下的團隊成功。凝聚團隊的是企業的文化,企業文化是一門高深管理藝術。企業文化不但注重發掘職工體能、智力資源的開發。更注重于人的因素和人的建設,絕不是片面的。要學習和善于運用企業文化。將其融入到生產經營管理之中,使之更具有針對性、實效性和時代感,并發揮企業文化的特色和優勢,積極為員工營造廣闊的思維空間、良好的工作空間、溫馨的生活空間,創造好的工作生活環境和發展機遇,并通過不斷深化企業文化建設,提升企業形象,增強企業的凝聚力,有效地提高企業競爭力,使企業文化建設適應現代化管理和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使企業、領導人和員工一起逐步走向成功!企業在市場上的成功只有保持在可持續的情況下,才是有實際意義的。
什么是執行型企業文化?執行型企業文化,簡而言之,就是能夠幫助企業實現既定目標的文化。從這個定義出發,可以衍生出3個子命題:1、可實現的企業目標可實現的企業目標,即是說企業戰略目標的制訂應該符合市場發展需求,符合投資者及廣大員工的利益,并充分考慮到了企業現有資源的限制,因而通過全員的努力是可以達到的??梢詫崿F的企業目標是建立執行型企業文化的前提,如何制訂出可實現的企業目標是建立執行型企業文化的關鍵。2、企業目標的實現方法企業目標的實現方法是連接企業現狀和可實現的企業目標之間的橋梁,它的表現形式是一系列的決策和行動。通過激發全體員工的智慧、熱情和勞動,有步驟和可測量地一步一步向既定目標逼近,并最終達到這個目標。企業目標的實現方法,就是企業的管理和運營體制,以及運動于這個機制內的各種資源–人力、資金、時間、物料等等。企業目標的實現方法是建立執行型企業文化的核心。3、實現既定目標的文化實現既定目標的文化是公司全員在制訂可實現的企業目標和實現既定企業目標的過程中,逐步沉淀和積累并被大家認可的一系列觀念、方法和規則。制度和規定并不是企業文化,只算是企業文化的產物。文化應該是侵潤到每個人心血液中,時時刻刻能發生作用的東西,這里面既有經驗的成分,也有習慣的成分,沒有足夠的經驗,沒有形成習慣,也談不上文化。因此企業文化的形成需要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是寶貴的無形資產,是企業的靈魂。為什么要建立執行型企業文化?任何組織都是有目標的生命體,而執行型的企業不過是目標明確而且能夠不斷在市場上實現目標的生命體而已。為什么要建立執行型企業文化?原因很簡單,就是為了讓企業能夠不斷在市場上取得成功。在市場上成功的一個結果是:企業積累的財富越來越多,可以掌控的資源也越來越多,因而企業越做越大;但把企業規模做大并非建立執行型企業文化的目標,而只能算是建立這個文化的一個可能結果,建立執行型企業文化的真正目的應該是為了讓企業保持健康的運行機制,這是需要特別說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