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企業文化的差異 持久的企業文化基本原則
中國文化的精神,正如毛主席在《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里來的》文中所闡述的精旨:是從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一直到當代矗立在天安門前的人民英雄紀念碑所代表的:智慧與激情、融匯與創新、勤勞與犧牲,一言以蔽之,也就如《易·文言》所說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日日新,荀日新,又日新偉大的奮斗精神。近百年來,從民族到國家,由社會到個人,中國人民歷經了西學東漸、西學為宗到全盤西化一系列文化變遷的過程;尤其嚴重的是自五四以來,凡是中國古代的文明、文化,都像美國西部牛仔對待牛群馬隊一樣,如果不經西方中心論烙印的印可,都會被無情地宰割掉,只留下那些西方同路人認可的所謂中國文化–封建、落后、毫無生氣,如黑格爾等人所說的早產、營養不足的中國弱智兒童。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當代經濟和商業文化上,更為突出的是企業經營、管理思想和方法上,中國一些秉承西方中心論的文化買辦,不無八哥學舌式的作出中國自古缺少經濟或管理思想以及中國因其本身文化本質所限,產生不了近代的資本主義等等似是而非的評論。殊不知,西方自十八世紀的伏爾泰時代,就已經開始大量學習和吸收中國文化;正如《世界通史》的作者斯洛夫所說:中國人擁有高度發展的文化,先進的工藝,大規模的商業,以功績為基礎的有效的官僚政治和提供社會凝聚力及思想理論基礎的學說。西歐從貧窮和默默無名中拿出了中國的文化與發明,引起了更大的技術進步和更多的制度變化。最終的結果是中世紀文明的轉變成現代文明。西方文人學者言必稱希臘、文藝復興,隨時稱頌著他們偉大的古代文明和他們偉大的思想以及偉大的文藝作品;就連當代物理學者也不諱言亞里士多德、開普勒、哥白尼等人,反而贊嘆他們為科學奮斗的精神。但是在當代的中國,當人們推崇他們古代的文明、古老的智慧以及文藝創作之時,就會被大部分當代的中國人譏評為落伍、抱殘守缺等的冠詞,而他們只以學習西方當代的知識、文明為主為榮。
所以說企業文化并不是跳大繩,不要裝神弄鬼,組織變革與流程再造的本質是文化變革。很多企業不斷進行所謂流程再造和組織變革,但變來變去惟一沒變的是員工的行為方式和思維方式。組織變革和流程再造缺乏深層次的文化支持,導致員工在變革過程中迷茫、遲疑而不愿跟進,最終導致變革成效不佳。起草企業文化綱領是全體員工共同參與的一個過程,也是一個組織變革與文化創新的過程,更是員工自我超越的過程,它需要全體員工為之貢獻心智。在企業文化綱領的起草重在過程,重在使企業的文化生根落地,而不僅僅是拿出一個時髦的文本,它要把企業文化滲透到制度建設、流程建設以及員工的行為規范的過程中去,并把制度建立在心理契約的基礎之上,使員工行為從他律走向自律,使企業進入組織管理的最高境界——文化管理。五、企業文化不是吃鮮魚,絕對不能急功近利,而應該學會編織魚網的方法。企業文化為企業可以帶來多少經濟效益?這是一些人對企業文化最直接的質問。在他們眼里,如果當期企業搞企業文化投入幾十萬、幾百萬資金,那么我就必須在短期收回這些投資,而且還要贏利。說道這里,我想到一個例子,如果你想讓一只雞下蛋,那么就必須喂飼料,如果不等雞長大,你就想收回飼料錢,殺雞取卵式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企業文化是企業中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資源,正因為看不見,摸不著,致力于企業文化工作的人,為企業所創造的效益也不像生產、銷售人員一樣可以在報表上表現得清清楚楚,就像品牌價值的提高、無形資產的積累,也不是往儲蓄卡存錢般明明白白。美國蘭德公司、麥肯錫公司、國際管理咨詢公司的專家通過對全球優秀企業的研究,得出結論認為:世界500強勝出其他公司的根本原因,就在于這些公司善于給他們的企業文化注入活力。
國有企業只有站在世界形勢深刻變化的高度,用戰略眼光、世界眼光深刻認識國有企業文化建設的重大意義,牢牢把握國有企業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不斷增強其市場競爭能力。我國加入WTO后,面對經濟全球化、信息網絡化、世界多極化、國內競爭國際化、國際競爭國內化的復雜多變的形勢,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企業文化在國有企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也深深熔鑄在國有企業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文化競爭力已成為國有企業發展壯大的核心競爭力。企業文化統一核心價值觀企業文化是國有企業的靈魂,是國有企業員工的精神支柱,是國有企業生死存亡和發展的基本條件。加強國有企業文化建設,能增強凝聚力,激發創造力,使員工發揚團隊精神,拼搏進取,從而提高國有企業核心競爭力。企業文化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任何國有企業都會遵循“人的價值高于物的價值,共同價值高于個人價值,社會價值高于利潤價值,用戶價值高于生產價值”的原則,制定、倡導并信奉本企業文化中的企業理念和核心價值觀,并在實踐中認真實施。而這種企業理念和核心價值觀就是企業全體員工追求的企業文化,它體現在每個員工的意識和行動中。世界上每個成功的企業都有著自身特色的企業文化。這種其他企業難以移植和模仿的特有的企業文化是企業親和力、凝聚力的重要源泉,是國有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國有企業是員工的組合體,而員工是有思想的,任何員工的行為都會受到自身思想的指導和約束。國有企業文化能夠促使員工自覺主動地接受企業理念,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執行企業制度,貫徹企業經營戰略。對此,美國著名管理學家彼得斯等人在《尋求優勢》一書中指出:沒有強大的公司變化,即價值觀和哲學信念,再高明的戰略也無法成功。
企業文化是為了保證企業正常經營運轉、擁有各種競爭優勢、達到可持續性經營而建立起來的,它是一種全體員工所遵循的行為及理念。對于一個作為經濟實體的企業,其最終的目的就是為了追求經濟效益,企業個人也在不斷追求的過程中,與企業達成和諧,共同發展和進步。但在相同的前提下,國外與國內的企業對文化也有不同認識。國外的企業文化解決的是把員工統一到企業價值觀和追求愿景目標上,強調的是“創新”、“不斷超越”、“均衡發展”、“保持領先”等等,如“惠普之道”和英特爾的“只有偏執狂才能生存”。而國內的企業文化多是簡單追求企業利潤、完成資本積累或提高績效等問題,所以建立企業文化應以管理制度的完善為基礎。建立完善的公司管理制度,能有效地激發員工的積極性,以及員工對企業的歸屬感。不過企業在制訂規章制度時,要關注這些制度能否得到貫徹和執行,而不只是喊口號而使起最終流于形式。管理是關鍵,因此加大企業內外的管理就成了個企業的頭等大事。比如海爾的“OEC管理法”等思想,早已被員工記得滾瓜爛熟。同時,海爾還以“海爾‘畫’與‘話’”的方式,輔以經常性的訓導以及瑯瑯上口的“形象用語”和口號,開展“精神文化”建設,甚至遠在巴基斯坦的海爾工業園,都隨處可見海爾員工的“畫”與“話”貼在廠房里、走道旁、樓梯間,以體現出每一個員工都在感受、領悟、再現和貫徹張首席的思想。而海爾集團最早的制度建設,就是從“禁止隨地大小便”開始的。